閨蜜琳琳家的娃,這個學期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她說孩子在一、二年級,基本上不用管,平時考試都能考90多分,有時候還能拿到滿分呢!三年級以前,琳琳只關注孩子的飲食起居,因為娃每天放學自己就能完成作業。
沒有想到,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直線下降,和一、二年級的時候,根本沒有可比性了,這讓琳琳感到非常苦惱。
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于新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心,等到新鮮勁兒過了之后,有些孩子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一、二年級階段孩子學的東西比較淺,很多知識在幼兒園階段已經熟記于心了。三年級學知識越來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于學習表現出了抵觸的情緒。
他們變得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對于老師留的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成績也在下降,不如一二年級階段了。
對于學生而言,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習當中度過的,想取得好成績,就要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父母和琳琳的想法相似,認為小學一、二年級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沒有考慮等到孩子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學習方法和習慣已經養成了,想要改變就很難。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聽家長的話了,可能付出很多的努力,也沒有什麼成效了。
資深老教師坦言,從一年級開始,家長就應該注重三件事情。否則,三年級就會被拉開差距。家長需要做的是,一年級,就得從一些簡單的行為,對孩子進行引導。
習慣一:培養孩子的自制力,主動學習
一二年級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他們坐不住板凳,不愛學習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的孩子一節課都無法堅持下來,老師在上面講課,孩子在下面偷偷的玩耍,等到老師講完課之后一提問,孩子卻一問三不知,這也是學霸與學渣的分水嶺。
這個階段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讓娃兒學會主動去學習。這點在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中也有提到,作者認為,一年級孩子自控能力不是很好,需要從幾個方面,提升孩子的自控力,第一點就是培養學習興趣。
Tips:孩子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是非常關鍵的,父母要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比如說,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一定的樂趣,引導娃自己慢慢的攻克難題,他們會有一定的成就感。
習慣二:培養孩子的學習思維
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有屬于自己的學習思維。孩子在學習時能夠利用之前學到的知識點,把它運用到以后的學習當中,這樣才能夠扎實學習基礎,完善自己的學習思維。在鍛煉中逐漸完善
思考邏輯,慢慢的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更加完美的解決問題。
學習是一件抽象的事情,家長平時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們學會反思,如何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比如和娃互動的時候,讓他們做一些關于數字的游戲,這樣就會提升孩子對于數學的興趣,避免死記硬背這筆抽象的去學習背誦更有用處。
習慣三:良好的閱讀能力
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閱讀,會為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乃至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良好的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智力,不閱讀的孩子會抑制腦細胞的靈活性,無法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
結語:
父母的一路引領,會讓孩子們少走彎路。一、二年級培養孩子這幾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對學習充滿興趣,三年級才不會出現滑坡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