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無論是黨內辯論時期,還是辯論休戰時期,俄共(布)各級黨組織都沒有放棄從組織上清除托洛茨基反對派及其同情者。
列寧逝世后,在組織問題上出現對流:
一方面是開展為紀念列寧而吸收黨員運動,大批工人群眾進入黨內;另一方面是把一些托洛茨基反對派成員及其同情者開除出黨。
清黨成為一種同反對派作斗爭的重要手段。托洛茨基沒有承認失敗,他的沉默只是暫時的。
1924年,托洛茨基出版了《論列寧》一書,其觀點十分引人注目。
該書雖然歌頌了列寧,但在他看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在十月革命時對蘇維埃的意義估計不足;他在1918年的「不戰不和」的主張也是正確的。
托洛茨基沒有停筆,他繼續在「重溫歷史」。為紀念十月革命7周年,托洛茨基寫了《十月革命的教訓》一文。
該文實際上是他編寫的《1917年》一書的序言,但就是這篇序言成了向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發出的挑戰書。
圍繞歷史問題黨內又一次掀起了爭論的波瀾。
《十月革命的教訓》一文的政治鋒芒十分明確,它直指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
該文歷數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1917年期間所犯的錯誤,把他們稱為右派。
《十月革命的教訓》以總結十月革命經驗教訓為名,貶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把自己放到了極為突出的地位。
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確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把十月革命的決定性勝利歸功于自己的卓越才能,這是十分錯誤的,也不符合歷史實際,更不尊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
俄共(布)中央當然不會回避托洛茨基的挑戰。
布哈林以《真理報》編輯部的名義發表《焉能不寫十月的歷史》一文,譴責托洛茨基試圖修改黨的歷史。
列寧夫人、布勃諾夫等黨的領導人也發表文章進行批判。
斯大林是這場政治斗爭的受益者。托洛茨基矛頭直指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反使自己遭到更猛烈的回擊。結果,兩敗俱傷。
而斯大林則是唯一沒有受到損害的人。這樣,斯大林在黨中央,在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政治聯合中取得了絕對優勢地位。
在論戰中,無論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還是斯大林,都把托洛茨基主義與列寧主義對立起來批判。
他們的論戰文章的標題十分醒目:
加米涅夫:《托洛茨基主義還是列寧主義》;季諾維也夫:《布爾什維克還是托洛茨基主義(托洛茨基路線往何處去)》;斯大林:《托洛茨基主義還是列寧主義?》。
他們認為,托洛茨基企圖用托洛茨基主義代替列寧主義,因而,托洛茨基主義是當時最危險的思潮。
斯大林說:
「現在托洛茨基主義的進攻是為了破壞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信,摧毀它的基礎。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義這一思潮。」
斯大林指責托洛茨基詆毀列寧領袖形象。
斯大林說托洛茨基主義就是變相的孟什維克主義。
托洛茨基拒不接受這種觀點。1925年1月15日,他給黨中央委員會寫信,進行反駁。
托洛茨基十分害怕將自己同列寧和列寧主義對立起來,因為他清楚,同列寧和列寧主義對立起來的人實際上就是被判政治死刑的人。
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批判托洛茨基主義最起勁的當然是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
托洛茨基舊事重提,對這兩位黨的著名領導人來說無疑是政治上的沉重打擊。他們積極批判托洛茨基,力圖挽回自己的政治影響。
托洛茨基以翻舊賬打擊政治對手的做法加深和擴大了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的個人對立。
其政治對手馬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托洛茨基很快嘗到了翻舊賬的滋味。
季諾維也夫1925年說:
「托洛茨基同志近來的言論(《十月革命的教訓》)不是別的,而是相當公開地企圖修正甚至直接取消列寧主義基礎。稍過一些時候,我們全黨和整個共產國際都會明白這一點的。」
同年,季諾維也夫又說:
「現在要解決的就是1925年俄國共產黨究竟是一個什麼黨的問題。在1903年,這個問題是根據對黨章第一條的態度來解決的,而在1925年,則是根據對托洛茨基的態度、對托洛茨基主義的態度來解決的。誰說托洛茨基主義可以成為布爾什維克黨內的‘合法色彩’,誰就不再是布爾什維克。誰想現在和托洛茨基聯合、和公開反對布爾什維主義的托洛茨基主義合作來建黨,準就是背棄列寧主義基礎。必須懂得托洛茨基主義已經是過去的階段,現在要建設列寧主義的黨,只有反對托洛茨基主義才有可能。」
托洛茨基對季諾維也夫的批判和攻擊就帶有鮮明的政治偏見,缺乏政治道德準則;而后者對前者的反擊更帶有政治偏見和極端的攻擊性質,正是他們首先提出托洛茨基已經成為黨的異類這個觀點。
這種政治上的極端行為只能加劇斗爭的烈度,加劇中央高層的分裂,造成中央高層政治勢力的失衡和能量耗散。
托洛茨基揭歷史上的「瘡疤」,強烈地刺激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
他們對托洛茨基十分痛恨,甚至準備從政治上和組織上給托洛茨基以毀滅性的打擊。1924年底,季諾維也夫領導的列寧格勒州委通過一項決定,把托洛茨基開除出黨。
加米涅夫表示同意。但這項違反黨章的決定被黨中央否決了。隨后,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一次中央全會上又要求立刻撤銷托洛茨基的政治局委員職務,中央全會仍未同意。
他們沒有就此罷休,策動共青團中央通過了關于開除托洛茨基黨籍的決議,試圖借助共青團的力量向黨中央施加壓力。
但黨中央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并免除了共青團中央15名負責人的職務。
這時的斯大林堅決反對「割除」政策,「流血的方法」,不同意用簡單的組織方法處理問題。這種思想是十分正確的。
遺憾的是,後來斯大林自己也違背了這種思想。
可見,在俄共(布)黨內最先提出「割除」政策的不是斯大林,而是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他們受著黨內偏激政治情緒的支配,主張采取極端的「割除」政策。
這表明黨內斗爭尖銳化使斗爭雙方逐漸失去理智,開始采取各種方式壓制對方。
到1925年初,這場一邊倒的論戰實際上已到尾聲。
1925年1月17日至20日召開了俄共(布)中央全會。
全會的主要議題是托洛茨基問題。
托洛茨基因病沒有參加全會,但他于1月15日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為自己辯解。
他說:
「在估價爭論的整個進程時,盡管在爭論中對我提出了許許多多不正確的、簡直是駭人聽聞的指責,我仍然認為,從黨的總的利益著眼,我的沉默是正確的。」
他還「斷然聲明」:
「我準備在任何職位上和任何職位之外,自然也在任何黨的監督的條件下完成中央所委托的任何工作。他表示準備在黨的監督下完成將要委托給他的工作,對黨表示忠順,但只字不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次全會從政治上給托洛茨基行為定了性,認為他的言行具有「反動性質」,指出托洛茨基正「力圖使俄國共產黨的思想體系變成某種被托洛茨基「現代化了的’不要列寧主義的‘布爾什維?」,「企圖用托洛茨基主義來偷換列寧主義」。
全會歷數黨同托洛茨基進行的四次全俄性的爭論,指出這次爭論「在一切基本問題上出現兩種彼此對立的政策和策略體系」。
「托洛茨基已經向布爾什維主義世界觀的基礎直接進攻。」
全會決定,繼續開展批判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在全黨中自下而上地闡述托洛茨基主義的反布爾什維主義的性質。
全會討論了如何從組織上處理托洛茨基的問題。
全會決定:
第一,給予托洛茨基最嚴厲的警告;第二,解除托洛茨基的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第三,關于托洛茨基是否繼續在中央委員會工作的問題將留待下次黨的代表大會去討論,但必須警告,一旦托洛茨基重新企圖破壞或不執行黨的決議時,中央委員會將不等代表大會的召開就不得不認為托洛茨基不能繼續留在政治局內,并將向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提出關于撤銷他在中央委員會中的工作問題。
這項決定獲得多數通過。只有皮達可夫和拉柯夫斯基投了反對票。
1月26日,蘇聯中央執委會主席團決定,解除托洛茨基的蘇聯陸海軍人民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由伏龍藝擔任這兩個職務。
論戰結束了,托洛茨基在政治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他雖然還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但已沒有什麼實權。
1925年1月全會以后,托洛茨基被任命為租借權委員會主席、電氣技術管理局局長以及工業科學技術院院長。
這是三個層次很低的行政技術職務,又是三個毫無聯系的職務。
讓一個政治局委員兼任這三個十分具體的行政技術職務是很不協調的,但托洛茨基欣然接受了。
一向自負孤傲的托洛茨基曾多次拒絕擔任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而這次為什麼一反常態「真誠」地接受這些層次很低的職務呢?
他後來解釋說:
「1921年以后,我本人的興趣已轉到另一個領域…經濟問題成了國內最重要的問題,從戰爭一結束,它們占用我的時間和精力,就比用在軍事問題上的更多。」
實際上,早在列寧在世時,他就很希望能夠擔任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但列寧和政治局不同意。
當時政治局指出:
「托洛茨基希望中央任命他來指揮我國經濟,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他能夠指導經濟工作。」
結果,捷爾任斯基擔任了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之所以「真誠地」順從地接受這些職務,是因為「托洛茨基從斯大林那里得到保證,斯大林將在政治局里提議托洛茨基接任捷爾任斯基的職務」。
托洛茨基失敗后,俄共(布)黨內的政治斗爭并沒有結束。斯大林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在一系列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
新的黨內斗爭的序幕又即將拉開。
托洛茨基同中央多數派的較量僅僅是中央政治裂變的開始,更復雜、更激烈的高層爭論接踵而來。
為了共同對付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同斯大林結成政治聯合。在同托洛茨基的斗爭中,他們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但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政治聯合并不是鐵板一塊。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與斯大林之間也存在著矛盾。
斯大林同新反對派的矛盾由來已久,并不是斯大林所說的從1924年底「怎樣處理托洛茨基」這個問題開始的,還更早。
斯大林在列寧去世前后,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和政治基礎。在黨的十二大上,中央委員會由27人擴大到40人。在新當選的中央委員中,許多人是斯大林的擁護者。
斯大林的得力助手莫洛托夫是中央書記兼任政治局候補委員。
在黨的十三大上,斯大林的政治勢力進一步擴大。中央書記處的職能越來越得到加強,又有一些斯大林的擁護者進入中央領導層,如卡岡諾維奇在這次代表大會上由中央候補委員轉為正式委員,并當上了中央書記處主管干部工作的中央書記。
斯大林權力的不斷擴大,引起了季諾維也夫的不安。
1923年夏天,季諾維也夫去高加索基斯洛沃得斯克休養。他以異乎尋常的方式,召集有關人士在該休養地附近的一個山洞里秘密開會。
參加會議有季諾維也夫的追隨者拉舍維奇和葉夫多基莫夫,還有布哈林和伏羅希洛夫。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關于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政治化」問題。
季諾維也夫主張由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三人組成一個最高領導機關,從而打破斯大林對書記處組織權力的壟斷;改組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使其「政治化」。
隨后,這一改組計劃正式通知給斯大林。斯大林得知后,立即來到基斯洛沃得斯克,與季諾維也夫等人共同協商此事。
最后達成協議,保留政治局、組織局和書記處,但所有政治局成員同時也是組織局成員,使組織局「政治化」。
1923年10月,根據基斯洛沃得斯克協議,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布哈林等人進入組織局。
但斯大林的組織權力并沒有因此而削弱,因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根本就沒有參加過組織局會議,季諾維也夫也沒有怎麼運用這一權力。
這樣,斯大林領導的組織局和書記處仍處于中央組織權力結構的中心。季諾維也夫想在組織局中「摻沙子」并沒有奏效。
這一做法被黨的十三大正式取消。
托洛茨基的進攻使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放棄了同斯大林斗爭的嘗試。1923年秋,托洛茨基的挑戰,使得季諾維也夫很快放棄了削弱斯大林權力的嘗試。
在他看來,托洛茨基才是最主要的政治對手。為了同托洛茨基作斗爭,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置列寧忠告于不顧,竭力維護斯大林的總書記地位。
而斯大林則不然,他利用一切機會來削弱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權力。
列寧去世后,接任人民委員會主席的是李可夫,而不是當時實際主持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加米涅夫。
托洛茨基第一次挑戰失敗后,斯大林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關系又趨于緊張。
斯大林開始向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發起進攻。
1924年6月17日,斯大林在中央委員會縣委書記訓練班上作了《關于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總結》的報告。
在報告中,斯大林指責加米涅夫對黨的理論不聞不問,而且批評加米涅夫歪曲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想,說他給「新經濟政策的」一詞多加了后綴,從而把「新經濟政策的俄國」說成是「耐普曼的俄國」。
實際上,這個錯誤是由于記錄員和校對員的粗心造成的。
他還批評了季諾維也夫。
他說:
「常常有人說,在我國是‘黨的專政'。有人說我贊成黨的專政。我記得我們代表大會的一項決議中,似乎是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曾經用過這樣的語句,這當然由于疏忽。看來同志們中間有人認為我國是黨的專政,而不是工人階級專政。但是,同志們,這是胡說。如果這是對的,那麼列寧當時教導我們說蘇維埃實現專政而黨領導蘇維埃,就是錯誤的了。列寧當時說無產階級專政而不說黨的專政,也是錯的了。如果這是對的,那麼當時就不需要蘇維埃了…」
斯大林沒有點名,但是誰都知道,「黨專政」是季諾維也夫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來的,并且寫入十二大決議中。季諾維也夫的這種提法是錯誤的,但斯大林事隔很久批評這種提法顯然是另有意圖。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對其同盟者的批評感到驚訝和不滿。
在他們的要求下,中央召開黨的領導核心會議。有25名中央委員和全體政治局委員出席這次會議。
會上,大多數人譴責斯大林的發言,同時肯定季諾維也夫文章中的觀點。這篇文章後來在《真理報》上作為編輯部的評論發表了。
斯大林提出辭職以示抗議,但被拒絕。會議通過決議,以后黨的高級領導人的言行應該互相配合。同時還通過了關于擴大黨的「領導核心」,即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三人小組」的建議。
就在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同斯大林的關系緊張時,托洛茨基發起第二次進攻,這又使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政治聯合內部矛盾緩和,共同對付托洛茨基。
考察一下列寧去世前后黨內斗爭的歷史便可以發現,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政治聯合內部矛盾的激化與緩和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政治聯合與托洛茨基斗爭的緩和與激化緊密相聯。
兩者成反比。每當托洛茨基發起強烈挑戰時,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政治聯合便緩和其內部矛盾,共同迎接托洛茨基的挑戰;托洛茨基的挑戰被擊潰后,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政治聯合的內部矛盾便開始激化。
在1924年的論戰中,由于托洛茨基把矛頭直指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所以,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對托洛茨基十分惱怒,他們要求對托洛茨基采取嚴厲措施,把他開除中央政治局。
當時列寧格勒省委員會甚至通過了開除托洛茨基出黨的決定。而斯大林反對這種極端作法,他認為這樣做是「不可思議的」。
在如何處理托洛茨基問題上,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政治聯合內部矛盾明朗化。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認為斯大林在走「調和路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