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再懶,每天也要把臟衣服洗掉,在冰箱里放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
這樣工作回到家,面對的就不是一堆沒洗的臟衣服,而是放滿了食物的冰箱,再怎麼累也會覺得很幸福。」
常年生活在臟亂的環境里,會使人漸漸變得懶惰頹廢,煎熬郁悶,今天要跟大家講的這位主人公小林就是如此。
小林從小生活在一個不愛收拾的家里,有多不愛收拾呢,據他描述,他感覺自己每天睡在垃圾堆里。
▲臥室床
這是他們家的客廳。
▲客廳
這是廚房,常年都有蟑螂在這里爬來爬去。
▲廚房
這是衣柜,被衣服塞滿了,合都合不上。
▲塞滿舊衣服的衣柜
這是姥爺的臥室,床上已經堆滿了衣服。
▲姥爺的臥室床
小林從小就和爸媽、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姥姥姥爺有個習慣,從來不扔東西,比如他從小學到國中穿過的衣服已經塞滿兩個柜子了,兩位老人還是堅持不讓扔,說衣服還好好的,為什麼要扔。
非但如此,他倆還總往家里撿東西,電視柜下面都塞滿了姥爺撿來的小螺絲、紐扣、鐵片、鑰匙扣等。
▲電視柜
他們家客廳原本有個全身鏡,被一個大冰箱擋住下面,小林表示他在家很多年沒照過自己的全身了。
▲鏡子被冰箱擋住了
小林在大學時有過一個談了兩年的女朋友,他把人帶回過家里一次,之后女孩就跟他分手了。
他看上去很沮喪,說這兩年他們家就會搬新家,希望到了新的環境里,可以干干凈凈的。
干干凈凈,這是小林對一個家最大的期望。
我們并不能指責老人在這件事里做錯了什麼,因為在以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節儉是每個人刻在骨子的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們成長,也伴隨他們衰老,甚至還會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
我們唯一能感嘆的,是一個家怎麼會如此的毫無秩序,每個人對衛生條件的要求是怎樣一步一步妥協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我總結了3個因素,可能這也是很多中國家庭在居家整理和收納上的通病。
1.習慣性囤積
為什麼有些人什麼都舍不得扔,都要囤起來呢?
你也許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往往都是老人比較愛囤東西,年輕人反倒是想方設法要把東西都扔掉,然而這種行為跟他們的思想習慣是對立的,最終也不會有效果。
不亂扔東西對于他們來說,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小時候家里太窮,壞了的東西能補就補,不能用也舍不得扔掉,因為扔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是一種從貧瘠土壤里衍生出來的對物質的依賴和患得患失,輕一點的,只是舍不得扔還能用的舊東西,嚴重一些就像小林的姥爺一樣,什麼都舍不得扔,甚至還要往家里撿。
我們可能并不清楚這種囤積行為背后的目的,是覺得東西還用得到所以不能扔?還是即使東西沒什麼用,但囤起來就很有安全感?
我個人覺得,這種過度囤積的行為,更偏向后者,也就是物質匱乏帶來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們必須要滿滿地被包圍起來,才能覺得安心。
就像一個人窮的時候餓肚子餓怕了,即使他後來變得再有錢,他最關心的還是會不會餓肚子,家里也一定會囤很多食物。
所以與其讓老人們改掉這種囤積習慣,不如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是幫助他們整理收納。
沒錯,幫助他們收納。
曾經看過一個整理師寫的案例,里面描述了他們給一位一百二十平房子的老年人提供整理服務的全過程。
一個老人獨自居住一百多平的地方,按理應該覺得很大很舒服才對,怎麼會需要整理師的幫助呢?
工作人員到她家后,才發現這個家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物品,這些都是她從年輕時候就積累到現在的東西,客廳幾乎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
這位老雇主的要求也很簡單:因為子女偶爾會回家來看望,所以希望他們能把家里收拾一下。
但是什麼都不能扔,一次性袋子也不行。
整理師表示,面對這樣的客戶,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耐心和尊重,更多的是給予理解,年輕人總是把斷舍離掛在嘴邊,然而大部分人自己都做不到,更何談要求老人呢?
他們更節儉,更戀舊,也更缺失溫暖的關懷,也許,囤積舊物只是他們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方式,他們需要這麼做來填滿自己的生活。
整理師最終也沒有建議老人扔掉什麼,而是幫助她整理那些舊物,告訴老人都放在哪個區域,在哪個位置她能更快找到它們。
并且還將屋子里的儲物間、書房等空間利用起來,給老人做了全屋12個空間的整理收納方案,以幫助她對那些舊物進行分類和整理。
這樣即不會影響到兒女們的正常活動,也不影響老人安放「回憶」。
看完這個案例心中不乏動容,每個人內心都有無法排解的孤獨感,年輕人尚有更廣闊的世界作陪,這些老人們卻囿于過去的回憶和經歷當中,不得其法。
建議:
過度囤積舊物的行為,可能在外人眼里不可思議,卻是老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填補內心的孤獨與不安。
最好的辦法是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用意,幫忙收納和整理,然后慢慢開導他們的內心;如果不能,世間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也請多一點諒解吧。
2.怕浪費
怕浪費的行為,也會導致家里臟亂。其實它的核心在于節儉,不浪費可利用資源,本身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習慣,只是東西一多,收納起來就是個麻煩。
我媽也有這個習慣,比方說買菜拎回來的塑料袋,一定會囤起來當垃圾袋,結果塞滿了一箱子也用不完。
▲塑料垃圾袋
保鮮袋用過了也不會扔,而是洗干凈再晾干,下次接著用。
▲保鮮袋
喝過的大飲料瓶子她要洗干凈留著,用來裝一些自己做的醬料或者干貨,冰箱里經常都是這些瓶瓶罐罐。
▲儲物瓶罐
不穿的衣服她也會留下一些,然后剪成布條,留著綁東西用。
▲布條
在我媽的生活觀念里,把有用的東西扔掉就是浪費錢,諸如上述節儉持家的行為在我們家比比皆是,可是并沒有帶來衛生方面的任何問題,相反地,我們家一致認為媽媽又能干又會過日子。
因為同樣是舍不得扔東西,有的人明確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并且正確地進行了歸納整理,收拾得井井有條。
有的人卻只是知道哪些東西可以不扔,卻并不清楚留著用來干嘛,哪里有地方就往哪里塞,這就好比分不清菠蘿蘋果和梨,于是干脆就放在一起,不知不覺就將家里堆滿了雜物。
建議:
與其苦惱家里東西太多太亂不知道該怎麼整理,不如果斷扔掉一些用不到的東西,有個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你會覺得礙事的東西,其實都是你不需要的東西。
3. 收納習慣
收納習慣直接決定了一個家整潔的程度,300㎡豪宅也有臟亂差,30㎡老破小房屋也能干凈溫馨。
我們看一個家干不干凈,不是看東西多不多,更多的是看東西擺放齊不齊整,懂收納的人,家里東西再多也不會亂。
收納主要有3個原則:
1.高柜代替矮柜
大部分亂七八糟的家,東西都是先將地面占滿,然后再慢慢往上堆起來,這就導致東西是越堆越多,越堆越亂,最后完全失去了整理的耐心。
懂收納的人一般都是優先利用上面的空間,留出平面空間,也就是將東西往高處放,而不是平鋪開來。
這樣做不僅充分利用了上部空間,節省了接觸面空間,而且從視覺上看去,占用的面積并不多,顯得更加整潔干凈。
▲高柜
建議:
柜子是收納的主要載體,用高柜代替矮柜,可以減少面積占用,提高空間利用率,增加收納空間,不過要注意區分常用和不常用的物品,常用的放下面比較好,方便拿取。
▲高柜收納
2.分類整理
東西不分類是做不好收納的,因為不分類的話,即使收拾整理好了,后期拿東西還是要翻箱倒柜,家里又會變成一團亂。
這就好比滿屋找襪子,先在衣柜里翻了個遍,又跑去翻儲物柜,結果翻了一通在鞋堆里找到了,豈有不亂的道理?
建議:
家里的東西一定要先做好分類再整理,不記得具體位置在哪里可以做標記。
▲分類標記
或者也可以放在儲物箱里,即方便分類,又好收拾。
▲儲物箱
3.二八定律
簡單點說,就是80%的東西隱藏起來,20%可以露出來,這20%要露的是日常使用頻率較高、收拾起來也方便的物品,比如浴室里零零散散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就沒必要隱蔽起來。
▲浴室用品
其他80%要藏的則是特別容易亂的東西,比如鍋碗瓢盆這些,還有就是不常用的物品,比如一些季節性的衣物和用品。
▲收納過季衣物
建議:從美觀的角度看,二八收納原則隱藏的是家里80%的凌亂,展示了20%的美,我們不建議過度收納,因為那20%的點綴,才是生活真正的滋味。
一個家可以小,因為它還有溫馨的余地,但一個家不能臟亂,因為那只會帶來無盡的抱怨和不幸。
打理一個幸福的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