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從弩甲攻防的角度,聊聊為何「一漢頂五胡」到宋朝就不靈了
2024/04/16

01

在一些歷史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一支軍隊在距離敵陣至少有幾百米的距離就開始彎弓搭箭,然后黑壓壓一片的箭雨鋪天蓋地般的覆蓋下來,甭管目標是舉盾還是披甲,統統都得沾到死、挨著亡,殺傷效果堪比現代炮群齊射,差別僅在于死得沒那麼零碎罷了。

影視劇中常見錯誤之一,就是在夸大弓箭威力的同時,貶低甲胄的防御力

這里的第一個常識性錯誤,就是極度夸大了冷兵器時代遠程武器的射程。在火炮出現以前,古代武器中的射程之王是三弓床弩,也叫一槍三劍箭,還有叫八牛弩的。根據北宋名臣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記載,三弓床弩的射程可以達到700步左右,相當于現代的980米(宋步約等于1.

4米)——還有種說法是宋人魏丕曾改造過三弓床弩,使其射程達到了1000步(約合1400米左右),但這事缺乏旁證,暫不作討論,以免爭議。

但像三弓床弩這樣的大型武器極為龐大沉重,不僅難以機動,而且非常昂貴,還需要至少30個人操作。所以這種玩意不但裝備量少,而且基本上都是用于在守城戰中充當重型火力點。因此在古代軍隊中使用得最頻繁的遠程武器,還是便于攜帶的普通弓弩。比如唐朝府兵被征召出戰或執行衛戍任務時,每個人必須隨身攜帶的兩件兵器之一就有弓箭: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即箭囊)、橫刀、礪石(即磨刀石)、大觿(類似錐子的工具)、氈帽、氈裝、行藤(一種保護腰腿的皮制護具)皆一,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新唐書·卷五十·志第四十》)

換句話說,唐軍的弓箭裝備率近乎百分之百。

橫刀和弓矢是每個唐朝府兵必不可少的裝備

而在網絡上關于古代弓箭的射程到底有多遠一直是個難解之謎。牛X吹得最狠的可以輕而易舉的在數百米外奪人性命,威力堪比現代步槍,還能扯出一大堆理論依據,看得我這種文科生出身的一愣一愣的。事實上不排除在借助風力、馬速、地勢等外部有利條件下,弓箭的射程可能會成倍增長,也沒法排除有人就是天賦異稟,能夠大力出奇跡的把弓箭射出步槍的射程。但戰爭不是江湖打架和街頭斗毆,一種普及型裝備的戰術運用,要考慮絕大多數情況下絕大多數士兵的基本能力問題。況且要充分發揮弓箭的殺傷性作用,除了射程這個指標外,火力的持續性也非常重要。

所以在歷史上的大多數軍隊中,弓箭如果是進行覆蓋性拋射的話,射程通常在150~200米之間;如果是進行直接懟臉的直射,通常能在百米以內造成有效殺傷;當然要想實現精準射擊,一支弓兵部隊能在壓力山大的戰場上做到30米以內指哪打哪,已經算是訓練有素的精兵了。

故此才有「臨陣不過三矢」

的說法。也就是當敵軍的騎兵沖進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后,弓兵往往只能射出3支箭,然后兩軍的近戰部隊就已經實現臉貼臉的親密接觸了。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弓兵們就可以打卡下班或是嗑著瓜子賣呆,他們還得躲在近戰部隊的后邊對敵人的后續部隊進行阻斷式射擊。

弓箭在戰場上能起到很好的火力壓制和威懾的效果,并非非得追求殺傷效果不可

可能有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說說弩的事了,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既然弓箭價格便宜量又足,古代軍人干嘛有非得費老鼻子勁去折騰弩這種既粗苯又昂貴而且效率還不高的遠程武器呢?

02

說到弩,我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秦弩了。那麼為啥遠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弩能搞出這麼大的名頭,而在技術更先進、國力更充沛、生產能力更強大的漢唐等王朝,弩這種武器的應用或者說搞出的場面反而不如秦?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戰場環境的問題。

話說春秋時期的戰爭,雖然跟后世比起來規模不大、殺傷性也不強,但成本極其高昂。因為那時候衡量交戰雙方戰力的標準就是戰車的數量和質量,而有資格站在戰車這種昂貴的作戰載具上的家伙,即便不是出身高貴的龍子鳳孫,也得是身家豐厚的「卿士」。就算是跟在戰車后頭吃灰兼行保護之責的輔兵,也是由低等貴族組成的披甲步兵為核心。至于平民和奴隸,拿著平常干活用的農具上戰場耍就行了——在經典兵書《六韜》中,還就此專門討論了哪種農具砍人比較順手的問題……

有資格坐上戰車的,都有足夠的本錢把自己武裝到牙齒

所以說在那時的戰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貴族。而這幫鐘鳴鼎食的家伙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是不惜成本的,因此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國軍隊的裝備精良程度,已經達到了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的最高水準: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楚辭·九歌·國殤》)

屈原筆下的「犀甲」本質上當然是一種皮甲,但其防護能力遠不是後來普遍用牛皮、馬皮、羊皮制成的普通皮甲能比的。而頻繁的戰爭造成的巨大需求,使得在當時哪怕在北方都能滿地跑的大象、犀牛等厚皮動物迅速滅絕,于是青銅乃至于鐵制的鎧甲又應運而生。

而國力貧瘠又技術落后的秦人,偏偏又以這些普遍將自己武裝到牙齒的中原諸侯國為主要作戰對象,因此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破甲。

跟弓相比,弩成本更高、重量更大、射擊頻率更低,但最顯而易見的優勢就是破甲能力遠非普通弓箭可比。比如一個經常令人忽視的事實是,因防御力低下而總是遭到詬病的普通皮甲,其實幾乎算是弓箭的天敵——曾有人做過測試,用英國典型的60磅長弓近距離(15碼,大約相當于13米多)射擊12mm厚的雙層皮甲,結果卻無法射穿。

而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身披的疊加甲片制成的皮甲,防御力顯然不止于此,你還想跑到人家眼前十幾米的地方搭弓射箭,是嫌自己的腦袋安在脖子上太沉還是怎麼著?

長弓再廢,懟臉射的威力也不可小覷,皮甲的防御力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要搞定這麼堅固的甲胄,秦人的選擇除了拿劍硬捅,剩下的就只有破甲利器——弩了。

而秦亡之后,此后漢晉、隋唐等朝面對的戰爭形態則完全不同,這也導致了他們對于弓弩這樣的遠程武器裝備的選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秦國打了幾百年的仗,但基本都是跟山東諸侯間的內戰。大家無論在兵種、戰術和裝備上其實相差不大,在遠程武器上破甲是硬需求,所以弩的戰場適應性和裝備普及度就很高。可是漢唐等都是大一統王朝,主要的國防壓力來自于塞外以騎兵為主的游牧民族,這時候弓的高射速和高機動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你讓衛霍、李靖們扛著十幾斤乃至幾百斤的重弩奔襲塞外,費不費事先不說,有那個必要嗎?

那麼弩的破甲優勢呢?要是拿這個問題問衛霍、李靖,很可能會挨一頓狠抽——就那幫塞外蠻子的光板老羊皮襖,還用得著破甲?

游牧民族嘛,免不了要養一堆牛馬羊啥的維持生存,所以難免給人一種「這幫家伙就算搞不定鐵甲,但皮甲這種破玩意應有盡有」的錯覺。其實皮甲這種對于中原王朝來說司空見慣的東西,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必須掌握復雜的加工工藝:

「凡察革之道,眡其鉆空,欲其豐也;眡其里,欲其易也;眡其朕,欲其直也,櫜之欲其約也;舉而眡之,欲其豐也;衣之,欲其無齘也。眡其鉆空而惌,則革堅也;眡其里而易,則材更也;眡其朕而直,則制善也。櫜之而約,則周也;舉之而豐;則明也;衣之無齘,則變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否則區區皮革怎麼可能在十幾米內擋住弓矢的射擊?你拿著一副弓箭隔著百八十米外射頭活牛試試,要是不能射透那層純天然·真牛皮,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堅甲硬弓是漢唐武士的標配,破甲利器弩倒顯得有些多余

這樣復雜的工藝顯然是逐水草而居、文明難以發展的游牧民族所難以掌握和傳承的。因此那些純游牧而生的匈奴、鮮卑、突厥等民族,他們身上的所謂皮甲如果不是從漢人軍隊那里繳獲的,其實跟光板老羊皮襖沒啥區別。頂多是在關鍵部位多縫兩層,防御力也就是那麼回事了。

03

在19世紀中葉,滿蒙騎士引以為傲的快馬利箭之威被西方侵略者的火槍大炮擊得粉碎,這種裝備上的跨時代差距在歷史上其實并非首見,只不過被很多人無意中忽視掉罷了。

比如兩漢與匈奴。

西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劉徹遣李廣利出兵天山攻擊匈奴右賢王,名將李廣之孫李陵自請率5000步兵直搗匈奴王庭,結果被且鞮侯單于率8萬多騎兵包圍于浚稽山(今蒙古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源以南)。

外無援兵,兵力差距近20倍,而且還是以步對騎,又被重重包圍,怎麼看都要完犢子了。可誰知李陵竟然率領部下一路向南突圍,轉戰近千里,直到距漢境百余里處才在窮途末路下兵敗投降,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

李陵身陷重圍卻能轉戰千里,就在于匈奴人對裝備堅甲硬弓的漢軍完全沒轍

李陵被俘后,司馬遷在劉徹駕前替他求情時,已經把答案說得很清楚了:

「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那就是漢軍的弓矢之利和堅甲之固對于匈奴人而言實在是太變態了——在李陵率軍逃至鞮汗山(今蒙古達蘭扎達加德)、眼見漢境不遠時,竟在一天之[內.射]出了50萬支箭,射得匈奴人哇哇亂叫、滿地亂竄。

不過匈奴人不是也以騎射見長嗎?這倒沒錯,可他們射出去的都是些啥東西?匈奴人手頭最出名的玩意大概就是「狼牙箭」

了——這可不是後來宋人搞出來的那種形似狼牙、殺傷力強大的鐵箭鏃,而是真·狼牙·箭……當然還有用牛牙、馬牙或是石頭磨出來的箭頭。這種東西的殺傷力別說穿透漢軍的鐵甲、皮甲了,距離遠點就算直接懟肉上的話,估計也就能砸出個大包或淤起一片青腫,命中甲胄也就能擦掉點漆皮。

所以且鞮侯單于的兵只要湊近了,就得被李陵的漢兵用鐵箭頭射成刺猬,而他們射出的狼牙箭卻只能給后者的甲胄擦灰,這仗還怎麼打?所以匈奴人所謂的一路圍攻,圍是真圍,畢竟兩條腿的跑不過四條腿的,至于攻就是個偽命題了。史書中關于這一戰的記載,每次匈奴進攻都是留下幾千具尸體卻一無所獲,而李陵直至兵敗時麾下尚存3000多人。要不是「矢盡道窮」,匈奴人能一路將李陵「護送」到長安去,當然前提是他們有那個膽子也有那個本事。

與匈奴人作戰時漢軍裝備優勢之大,相當于機槍大炮打大刀長矛

這里插句閑話——在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中,只要有游牧騎兵亮相則形同新月的彎刀幾乎必然會如影隨形般登場,其實這純粹是胡扯。只要我們翻翻史籍或是瞅瞅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壁畫就會發現,像匈奴人、鮮卑人之流手里最常見的兵器就是環手刀,突厥、吐蕃、回鶻啥的最愛使橫刀,契丹、女真甚至早期蒙古人最常用的單手刀,跟宋軍標配的手刀形制基本無二,就是沒見過純粹的彎刀。

這是為啥?

首先就算他們知道有彎刀這種東西,也沒有相應的冶鐵技術和(大規模的)生產能力,所以要武裝自己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靠走私、劫掠以及繳獲,只能是中原軍隊裝備啥他們就用啥,想挑挑揀揀也沒那個條件。其次是相對于彎刀,漢軍標配的直刃刀反而更實用。

因為彎刀更適于騎兵作戰時的劈砍和拖削,如果大家都很「游牧」、都是光板羊皮襖往身上一裹就開掐,那麼彎刀的殺傷效果確實一流。可是當游牧民族遇到裝備精良的中原軍隊時,劈砍和拖削對于重甲而言基本就是做無用功,想要破甲最好的辦法就是鈍器打砸和銳器捅刺,反倒是直刃刀更有殺傷力。

游牧民族就得用彎刀?這純粹是后人在異想天開

因此從秦漢一直到隋唐,中原軍隊面對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劫掠,絕大部分時間里都能占據絕對優勢。如今一提到漢唐,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開疆拓土、萬國來朝,天可汗式的大帝層出不窮,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的匈奴、突厥等是純天然、如假包換的真·游牧民族。他們的單于、可汗啥的其實就是部落聯盟的盟主,既不建立名實相副的政權,也不筑城聚民并加以治理,基本上除了放牧和搶劫外別的啥事不想也不做。因此他們無法創建獨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也無法傳承,哪怕是趁著中原變亂或涌現出個英雄人物崛起于一時,也注定只能是曇花一現,根本無力與中原王朝競爭。

這就使得他們的生產力水平長期維持在一個非常原始和低下的水平,哪怕他們最擅長兩事之一的打仗,也因為裝備技術落后的原因,而屢屢慘遭中原王朝的碾壓。

漢唐時有一漢頂五胡、甚至一漢頂十胡的說法,根本原因就在于胡人裝備的極端落后——兵不利、甲不堅,那麼上了戰場就必然是送人頭的下場。對此,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心知肚明: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游牧民族本身就文明落后,又人口稀少,連引以為傲的武勇都因為兵甲不利而屢屢遭受暴打,因此從秦漢到隋唐除了兩晉司馬家的蠢蛋作死外,他們根本沒有在中原立足的機會。

之所以能「一漢頂五胡」,主要靠的就是裝備上的巨大優勢

而要收拾這幫家伙,漢唐軍隊用物美價廉的弓箭就夠了,何必非得用弩?即便是裝備,也基本上是給自己人互掐時準備的。

04

可是隋唐之后,兩宋就從攆著胡蠻滿地打變成了被契丹、黨項、女真、蒙古輪番暴揍。此后蒙滿兩入中原,就算稍微堅挺點的大明朝,也不得不拿「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賣慘,給人一種「雖然我成天挨打,但我就是不服」的無奈感覺。

這段后人編出來的所謂歷史總結,其實一點都不勵志,反倒讓人感覺很丟臉

是老朱家的刀箭不利了,還是老趙家的甲胄不堅了?其實還真不是,宋人為了保住老窩簡直把強弩重甲的技術發展懟上了天花板,明人更是連火槍大炮都操練上了。可即便如此,他們別說遠邁漢唐了,最終連保家衛國都做不到。

這都是因為隋唐之后的游牧民族陰差陽錯的突然開竅了,開始搞漢化,起碼也得把什麼單于、可汗啥的換成個皇帝當當。

其實這一套早在兩晉南北朝時就有以鮮卑人為主的游牧民族搞過。只不過那時候天下亂糟糟的,今日之帝王明天可能就淪為階下囚,大家都沒心思搞生產、搞發展。即便有魏孝文帝大力推動漢化改革,但其實也是阻力重重,最大的效果還是把鮮卑人給融合沒了……所以等隋唐一復起,被攆回塞外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們又玩起了從前的那套老把式。

不過在后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契丹可汗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滅了后晉之后,突然在汴梁學著漢人的模樣稱了帝,還把國號改成了遼。此后陸續崛起的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也跟著有樣學樣,不但紛紛立國稱帝,還或主動或被動的照搬漢人王朝的政權架構和典章制度,將游牧民族傳統的部落聯盟改造成了王朝制度。

所以也算是趙宋倒霉——游牧民族開始立國稱帝可不是簡單的改個名號而已,這意味著他們開始筑城聚民,開始發展生產,開始創建獨特的且可持續的文明;同時這些政權開始部分或深入的占據原本屬于中原王朝的土地,開始利用漢族人口補充本族人口的不足,實現基本物資和兵員的穩定供應;此外漢人漢土的流失也使得中原王朝的技術優勢開始擴散,宋人再想象兩漢或隋唐那樣憑借堅甲利兵的裝備優勢,實現一漢頂三胡、五胡那樣的戰場奇跡基本上已經沒有可能了。

宋人跟漢人唐人都是一個種兒,突然間打仗就不行了的背后,肯定有著復雜的原因

相反宋軍倒是經常在某些裝備上遭受到游牧民族的反向壓制。

比如西夏就有一支重裝騎兵部隊名為「鐵鷂子」,其標配的「瘊子甲」是一種在當時技術非常先進的冷鍛鐵甲,不但較為輕便而且堅固異常,對以堅甲利弩見長的宋軍形成碾壓式的戰場優勢。因此宋軍對瘊子甲非常眼紅,一旦繳獲到都要當成寶貝珍藏,這種在漢唐時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為啥兩宋之后漢胡間的戰斗力水準出現了大逆轉:

「鎮戎軍有一鐵甲,櫝藏之,相傳以為寶器。韓魏公(即韓琦)帥涇、原,曾取試之。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嘗有一矢貫札,乃是中其鉆空,為鉆空所刮,鐵皆反卷,其堅如此。

」(《夢溪筆談·卷十九》)

不過黨項人實在太窮,縱然有技術也沒錢生產,所以鐵鷂子雖強但始終無法突破3000人的規模。可女真人就不一樣了——在亡遼滅宋之后,他們可不止是搶光了這兩個大國百余年積存的財富,以及宋徽宗趙佶的高達四位數的妃嬪和一大堆公主,還有數不清的甲胄兵器以及更加珍貴的工匠。

根據史書記載,在北宋亡國后金國高層關于瓜分戰利品唯一引起的爭執,便是原本在宋人眼中身份低賤的工匠的分配與歸屬。

因此,如果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最初是靠金人的勇武和堅忍的犧牲精神得來的,那麼後來就是靠堅甲和利箭來維持這塊招牌的。

面對鐵浮屠的重甲優勢,宋軍只能拿命去填——這簡直就像漢唐時戰爭的倒轉版

宋人范仲熊曾隨徽欽二帝被擄往金國。

根據他在《北記》一書中的記載,女真重騎兵以50人為一隊進行編組,其中前排20人均是人馬皆披重甲的重騎,主兵器為長一丈二尺(約4米)的騎槍,副武器是一根八棱鐵棍或一把腰刀。這些以沖鋒肉搏為主的甲騎具裝沖擊力強大,意志堅定,被稱作「硬軍」。后排的30名輕騎兵只披輕甲,以拉力為7斗(約80斤)的騎弓為主武器——女真人使用的弓雖普通,但箭卻不凡,被稱之為「重箭」。箭頭長近1寸(約20厘米),形似鐵鑿,破甲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女真軍律嚴格規定弓兵必須在50步(約70米)以內方可射箭,甚至經常突擊至宋軍步陣前十幾米處才貼臉硬懟,不但對宋軍步卒裝備的重甲有著非常強大的殺傷力,而且往往產生強烈的恐嚇威懾效果,弄得宋軍動不動就陣勢動搖,甚至一哄而散。

所以女真人才會對軍紀嚴明、悍不畏死的岳飛部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更可怕的是金軍在戰術上的進步。相比之下黨項人的腦子里根本沒有過戰術這種概念,就是一波流定勝負——贏了就追、輸了就跑;契丹人雖然在體制和裝備上有了進步,但戰術上依然是傳統游牧式的,以偷襲和騎射為主,不敢沖陣,被宋人嘲諷為「輕而不整,散而復聚,敗退無恥,成列不戰,長于弓矢,短于槍戟」

。而從根子上就不怎麼游牧的女真人,既保持了胡人固有的騎射之威,又有不畏破陣之勇,而且是遇挫愈勇、百折不撓,拿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不能打一百余個回合,何以謂馬軍」(《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四》)。

像女真人這樣敢于沖陣破陣的游牧騎兵,在兩宋之前基本沒有過

面對女真人堅甲重箭的壓力,漢唐時憑借簡單的鐵甲弓箭就能制造出的裝備優勢已然不復存在。因此宋軍不得不隨之進行裝備升級,不但搞出了神臂弓(名為弓,實為弩)這種堪稱單兵弩技術的天花板級別的裝備,而且在防御上也大規模的重甲化——連弓弩手也得披掛最低37斤的鐵甲,而近戰步卒披掛的重甲更是達到了60斤(宋斤約等于650克上下,相當于今天的近80斤)的恐怖地步,導致其本來就很糟糕機動能力近一步下降。

可即便如此,面對女真騎兵的反復沖鋒和貼臉怒射戰術,還往往幾十個回合都難以決出勝負,最終因力竭而潰敗的一方,難道還會是有戰馬可以騎乘的金軍?

等對手換成比女真人還兇猛的蒙古人時,宋軍干脆連野戰的勇氣都沒有了,只能困守城池,直至油盡燈枯。

而明朝中后期的軍備其實連宋朝都趕不上。為啥?窮唄。兩宋雖然一直在鬧財政危機,但其支出的七八成都用在了「冗兵」上,使得宋軍雖然一直戰斗力不咋地,但無論兵員、訓練還是裝備上都是有保證的。而大明朝的開山老怪朱元璋折騰出的那套異想天開的財稅和國防制度,從根子上就是自廢武功,再加上藩王以及士大夫的大挖墻角,還有各種天災人禍,導致明朝即便想強軍整武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像是朱元璋在位期間搞了13次北伐,結果就將明軍的戰馬幾乎消耗一空,此后過了200年居然還無法補齊裝備缺口;再比如崇禎皇帝想發憤圖強,可東林黨死活不讓他收商稅,結果使得大明朝的最后一線生機徹底斷絕。

崇禎皇帝與其說是被建賊闖逆逼死,不如說死于祖宗家法和文武大臣的聯合謀殺

這種事在其他朝代幾乎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別看經常有人猛吹明軍裝備的火銃大炮,其實面對窮兵黷武的滿洲人,還真沒啥裝備優勢。

05

僅從弓弩以及甲胄的發展來推斷歷代王朝的軍事力量變化,其結果肯定是片面或不完善的,但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唯裝備論固然不可取,但一支裝備落后的軍隊在戰爭中即便能夠取得勝利,也得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

而在冷兵器時代,雖然刀槍劍戟這樣的近戰兵器更為常見,但在當時能算得上是「戰略級」的裝備,其實還是弩和甲,尤其是后者。

宋人將甲弩這對攻防利器發展到了極致,但結果依然是然并卵

比如在古代的各大王朝中,雖然像秦和元曾頒布過「禁刀令」

,但實際上形同虛設,各種兵器在民間始終都有著很大的保有量。甚至許多王朝還以正式法令的方式對這種行為予以保護,比如《唐律》中就明確規定弓、箭、刀、盾牌和短矛這五種兵器,任何人都可以合法持有,官府不得干涉。

但同樣在《唐律》中,卻將弩、甲和矟(即長矛或槊)列為「禁兵」,誰敢私藏或者私造,那絕對是得砍腦袋的重罪:

「弩一張,加二等;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謂皮、鐵等。具裝與甲同。即得闌遺,過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唐律疏議·卷十六·擅興律》)

由此可見,哪怕是在嚴厲禁止私人持有的禁兵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其中甲胄(包括皮甲)更是禁中之禁,所以民間才有「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說法。

古人日常隨身攜帶刀劍弓矢等武器,并不一定就是啥違法行為

別以為這是笑話——西漢那個將漢景帝劉啟堵在細柳營外進退不得的名將周亞夫是咋死的?還不是因為私購「五百甲盾」而被安了個謀反的名頭?有人可能會質疑,甲盾這種玩意不是防御性裝備嗎,怎麼會跟謀反產生聯系?

在「自相矛盾」那個典故中,如果讓我們在天下第一鋒利的長矛和天下第一堅固的盾牌中二選一,我們該怎麼選?任何一個熟悉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人恐怕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畢竟在武力大體接近的冷兵器戰斗中,一個手持無堅不摧的強弩或削鐵如泥的利刃的士兵,也很難擊殺數倍之敵而自身不損,而一個身披重甲的武士卻很容易做到這一點。

如果是有堅甲護身還有軍陣加持的精銳部隊,面對烏合之眾以一敵百、敵千,甚至牽制萬敵都不是神話。比如隋末名將張須陀麾下的精兵,就曾屢屢創造這樣的奇跡:

「其年,賊裴長才、石子河等眾二萬,奄至城下,縱兵大掠。須陀未暇集兵,親率五騎與戰。賊競赴之,圍百余重,身中數創,勇氣彌厲。

會城中兵至,賊稍卻,須陀督軍復戰,長才敗走。」(《隋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六》)

這就是甲胄的威力。如非如此,老張就算長出三頭六臂也得被捅成馬蜂窩。

各大王朝的統治者對此當然有著深刻的認識。故此,從秦到清的兩千多年間盡管戰爭形式發生了種種改變,但直到火器成熟前無一物能動搖甲胄作為裝備之王的地位。因此各大王朝可以對百姓耍刀弄槍視若無睹,但誰敢整套甲胄玩玩的話,那絕對會是非弄死不可的下場。

漢唐之威并非完全由裝備優勢建立,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這不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更是保證自家軍隊裝備優勢的根本。可是隨著隋唐以后甲胄生產技術的外流,這個優勢就成了泡影,所謂的一漢頂五胡的故事自此成了傳說。

雖然蒙古人被打回塞外后,連鐵鍋都不會造了(造成土木之變的導火索之一,就是王振禁止了與瓦剌人間的鐵鍋貿易),但這一趨勢卻是無法改變的。

精選推薦
裝修與設計
20坪極簡風設計,小小的空間擁有5大功能區,細節一步到位!
2023/08/04
裝修與設計
屋內堆滿雜物!一家六口「同住不到12坪蝸居」連廁所都沒有,天才設計師出馬「打造功能齊全迷你房」成果美不勝收
2023/08/03
裝修與設計
設計師改造「10坪百年老宅」美到不可思議,耗時65天「推開新家大門」一家8口哭了
2023/08/03
裝修與設計
34歲單身媽媽曬私生活爆紅!帶女兒住進深山,蓋16坪木屋周圍荒無人煙,日子快活似神仙
2023/08/03
裝修與設計
日本極簡主義者的家,她堅持斷舍離不亂買,全屋干凈治愈,好清爽
2023/08/03
裝修與設計
阿伯爆改20坪別墅!一手爛牌, 卻打出了王炸,設計師看了都想哭!
2023/08/03
裝修與設計
他在「隱世小島」上給妻子造了一個「人間天堂」,網友眼紅:世界上最舒適的時光都在這里
2023/08/03
裝修與設計
買了套新房只有14坪,被親戚嘲笑「鴿子籠」老公花70萬爆改成3房后,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男大生畢業後,從銀行舉債1500萬,在還把800公尺南投深山,改造百年三合院,成「台灣最美民宿」!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年輕夫妻花26萬爆改20坪二手房,前房東看完后,悔不當初:后悔賣房了!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小夫妻改造27坪二手房,堅持簡單裝修「跟奢華不沾邊」,「封閉式玄關」被贊爆:這就是夢想中的家!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太厲害了!新北夫妻讓「40年房齡老破小」逆襲,9坪小寨宅「住下一家4口」,收納超強超舒適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只花了400萬!50歲鄉下阿姨建「三層小別墅」,堅持「簡單裝修」卻效果驚人:一進屋就療愈了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鐵窗故意不拆!40年彰化老宅「神改造變夢幻交誼廳」木質裝潢「2樓挖了一個大洞」走上樓美翻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韓國新婚夫婦在首爾市中心購買「5坪」土地,花費750萬建了一棟5層小別墅:小房子卻幸福感爆棚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阿嬤退休在鄉下蓋棟房子,只有一層平房,把面積都給院子,日子過的好舒服
2023/08/02
裝修與設計
新北女孩的28坪新家火了!全屋整潔又清爽,電視柜成全屋亮點:這種還是第一次見!
2023/07/31
裝修與設計
新竹女生曬出22坪新家,因布置得太整潔而走紅,功能不輸大戶型:小房子也能住出幸福感
2023/07/31
裝修與設計
她堅持獨居5坪小公寓,一個人追劇一個人吃飯,精致的女人宅著也是一種幸福
2023/07/31
裝修與設計
新北一套14坪小宅,改出「三臥兩衛+超強收納」住下5口人一點都不擠:堪稱「裝修教科書」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