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對很多女人來說,是一個不愿意提及的沉重話題。
因為它的另一端,往往與皺紋、職場、婚戀、生育等嚴肅的詞匯相連著。
但在另一部分女人身上,歲月的流逝,卻成了她們的加分項,「年齡」這個詞,是她們最可有可無的標簽。
佘詩曼,就是其中一個。
在有人因飾演少女被群嘲裝嫩,有人感嘆自己中年已至無戲可拍的時候,她卻在43歲那年翻紅了。
人們發現,時間在佘詩曼的身上緩緩流過,她的眼角眉梢上也被刻出一道道細紋。
可這一切非但沒有減損她的氣韻,反而讓她整個人更為飽滿生動,既有歷經風雨后的溫婉大氣,又有不服輸的堅韌心態。
當年那個被譽為TVB黃金時代最后一位花旦的她,歸來仍是個不會讓任何人失望的優秀演員。
很多人都說她運氣好,入行26年,從不會因為無戲可拍而苦惱,甚至在一些劇里不是主角,片酬也是所有演員中最高的。
但這些,都是佘詩曼自己為自己搏來的。
《士兵突擊》的一句台詞放在她身上,特別合適: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時候,都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發現,他抱住的已經是一棵參天大樹了。」
佘詩曼的突然翻紅,熱播劇《延禧攻略》功不可沒。
那時她43歲,距離拍攝《金枝欲孽》已經過去了十多年。
而當她再一次穿著宮廷服裝,輕輕一挑彎眉時,觀眾還是會不禁感嘆一聲:「佘詩曼果然是宮斗劇出來的扛把子,能當上皇后果然不是吹的!」
在這部電視劇里,佘詩曼有兩段戲特別讓人驚艷。
一段是她徹底黑化,決定復仇,在雨中邊走邊笑。
另一段是與皇帝對峙,當堂斷發,絕望又瘋魔,撐起了故事最后的[高·潮]。
記得在《延禧攻略》剛開播的時候,大家還把它視為低配版的《如懿傳》。
一看演員是一眾撈不著好資源的中年演員,加上導演是于正,直接送上了「撲街預定」的四字群嘲。
沒曾想,這不被人瞧不上的「低配劇」卻驟然爆紅,也讓那些被觀眾淡忘的中年戲骨,再次釋放出自己的光彩。
佘詩曼在《延禧攻略》里正是如此。
更夸張的是,她是在來回奔波于兩個劇組時,拍完這部戲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軋戲」。
要知道,「軋戲」在這幾年來可不是什麼好詞,說一個演員「軋戲」,基本就是在說「不敬業」。
可「佘詩曼軋戲」,在網友眼里卻不那麼一樣了:
「嫻妃演成這樣居然還是軋戲?那我更要夸她演技好了!」
「她能軋戲還能保持水平,有什麼好嘲的,能者多勞不是嗎?」
「有這個業務能力,我不覺得軋戲有什麼問題。
沒錯,對于佘詩曼來說,「軋戲」
從來都不代表敷衍,她也交出了一份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卷——僅用15天,沒有妝容變化,只通過眼睛、眉毛、嘴唇的微妙轉變,就演活了那個從佛系到黑化的嫻妃。
這位TVB黃金時代最后的當家花旦,在步入中年后,靠一個不被看好的古裝劇、一個不討喜的配角,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人們驚嘆她的天分與運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佘詩曼歪打誤撞闖入娛樂圈開始,「拼命」二字,一直都是她的人生底色。
佘詩曼不止一次說過,演員就像煙花,短暫而迷人,想要延續色彩,要靠自己也要靠命運。
在22歲前,她的人生,與娛樂圈沾不上一點兒邊。
讀女校、0表演欲、在瑞士學酒店管理,直到22歲在母親的建議下,參加香港小姐比賽獲得季軍后,才踏入了娛樂圈的大門。
一入行,佘詩曼就出演了金庸武俠劇《雪山飛狐》里的苗若蘭。
第一部戲就演主角,佘詩曼當時是有點「驕傲」的:「如果這都不算命運的安排,真的不知道什麼才算。」
可因為初出茅廬又演技生澀,她差點被挑剔的香港觀眾懟死:台詞功力差、「雞崽聲」(有氣無力)、反應遲鈍、演技差……
毫不夸張地說,她幾乎享受到了一個花瓶,可以得到的一切冷嘲熱諷。
但在壓力下來的時候,佘詩曼對自己是狠的,這讓她的故事,多了一些天道酬勤的色彩。
被全香港diss了以后,她請教前輩,天天宅在家里大聲讀報紙,讀到鄰居都覺得她煩。
出道的頭三年,她一共拍了七部電視劇,演技肉眼可見地進步,也慢慢找到了職業的感覺。
遠超過旁人的投入,是佘詩曼回報命運的方式之一。
她不是天賦型選手,卻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平均每年貢獻3部劇,約一百集,最長五天四夜沒睡覺。
直到五六年后,才在《金枝欲孽》中大放異彩。
此后,凡是佘詩曼參演的電視劇,都收視高企,而她自己,也年年是視后的熱門人選。
「熬得住,才會苦盡甘來」,是港媒對她最中肯的評價。
這世上有一種人,越是身在山頂越加倍努力,因為他們知道行在高處更需謹慎、持恒。
佘詩曼就是如此。
在那段很多中年女演員,因為無戲可拍而無比焦慮的日子里,佘詩曼的中年,卻沒有危機。
在TVB的時候,她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如《宮心計》《公主嫁到》《法證先鋒》等。
後來TVB式微,轉戰內地的她又完美詮釋了嫻妃、范湘兒等人物角色。
但比起事業的風生水起,佘詩曼的感情生活,就不是很順了。
畢竟,感情這件事太過主觀,它不像是工作,努力就能開花結果。
剛出道那會兒,曾有富豪向她表白,但佘詩曼不甘心仰人鼻息一輩子,便果斷拒絕嫁入豪門了。
這麼多年來,被她公開承認的男友,只有陳浩民一個。
他們于2002年公開戀愛,2005年就因為聚少離多而分道揚鑣了。
再後來,佘詩曼一心撲在事業上,讓自己成了港媒口中一年能賺一個億的大富婆。
憑借著高財商,她先后投資了餐飲、房產、基金等多個領域,身價早已過億,每個月單靠收租,就能賺20多萬。
但佘詩曼,卻一直住在一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與其他明星富豪相比)的房子里。
相比于香港富豪鐘愛的富麗堂皇與珠光寶氣,佘詩曼的家可謂是接地氣極了。
客廳區域大概10㎡左右,僅用沙發和茶幾就給填滿了。
電視墻略顯老氣,歐式風格的壁紙搭配壁燈,電視柜是常見的矮柜。
落地窗的設計滿足日常采光,連接著陽台,觀賞香港全景很是方便。
窗簾是采用香檳色的遮光簾設計,顏色較深,具有很好的隱私保護性和遮光性。
沙發背景墻也沒有什麼裝飾,只擺放了一張她自己的照片,空曠利落。
廚房是開放式的,比較小但基本的廚房用品齊全,宅家的時候,佘詩曼都是自己研究一日三餐。
棕色系的長方形餐桌搭配藍色餐椅,旁邊是一排的收納柜,上方用隔板區分,擺放著很多小物件,隨意自然。
鞋柜也被隱藏在餐廳區域,存在感很弱。
臥室整體上是淺色調裝修,暖黃色的燈光營造出慵懶舒適的氣氛。
在這個樸素卻慵懶的家里,佘詩曼把獨居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閑暇時,她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宅家,喜歡追劇、看書、看電影。
因為愛吃,做飯成了她的一大愛好,紅燒肉、咖喱雞各種美食信手拈來。
吃飯之前,還會認認真真地擺盤拍照。
因為廚藝好又平易近人,佘詩曼家經常是好友的聚會地,熱熱鬧鬧胡侃逗趣。
但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她又像一個內外運轉格外規律的體系。
在畫室畫畫,一坐就是一下午。
吃飯也很有規律,為了保持身材,常年堅持少食多餐。
不宅家的時候,佘詩曼的生活又變得很「刺激」。
她喜歡賽車,平時有空的時候,便會約朋友去開開車追追風。
「如果佘詩曼不在娛樂圈發展,那她一定會成為賽車手的。」
從一片叫罵聲中熬到影后,從鄰家女孩逆襲成億萬家財的「豪門」,現在的佘詩曼,已經47歲了。
獨自生活的勇氣、別人拿不走的實力和豐富的愛好,這些附加在佘詩曼身上的東西,都為她提供了強大的安全感,也為她的人生帶來了無限美好。
但也有人惋惜,說佘詩曼事業有成但感情無果,人生不算完整,也不夠幸福。
但每個人都對幸福有著自己的定義。
對于佘詩曼而言,幸福就是有健康、家庭、好友和喜歡的工作。
至于婚姻,她也依然期待著:「我相信我會找到的。」
不過在那之前,她還是想先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說啊,當我們成為挺拔的大樹,而非攀附的凌霄花時,才能真正實現那句有點雞湯的話——
你的人生,只能由你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