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
你是一名中年父親,年輕時和妻子失婚,唯一的女兒判給了自己。
你是一名漁船老闆,此時正是捕魚季,你傾盡所有帶著30多艘船下海,盤算著每條船、每張網的支出和收益,正好夠女兒在日本的留學費用。
這輩子終于要熬出頭了!
然而,就在漁船即將收網的關鍵時刻,耳邊響起刺耳的鈴聲。
你不耐煩接起了電話,那頭傳來前妻崩潰的聲音——
「女兒在日本丟失了!」
護女心切,你撂下30多艘船飛到了日本,像個沒頭蒼蠅一樣擺弄著手指,咿呀學語,詢問著女兒的消息。
入夜,還是傳來一條噩耗——
女兒死了
她身中17刀,沒有一刀是致命傷,直到把血流干了才死,而死前還發生過多人[性.行.為]。
如花似玉的年紀,她卻在孤獨的異鄉,被摧殘、蹂躪、侮辱,最后變成一具冰冷的尸體。
憤怒,足以燃燒這片海。
《涉過憤怒的海》
Across the Furious Sea
以上,便是電影《涉過憤怒的海》(以下簡稱「怒海」)的故事開頭。
該片由曹保平執導,早在2019年殺青,但後來因為口罩原因和不得不進行的刪減,一直拖到了今年才上映。
然而,本片雖然遲到了4年,但每年都是最受期待的電影,沒有之一。
原因當然是導演曹保平。
作為「灼心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怒海》自立項起就是影視圈的大明星,雖然系列問世的作品僅有《烈日灼心》,但這一部就足以封神。
風格兇狠,人物深刻,劇情灼心。
回想起來,這幾年看的電影幾乎都有《怒海》的貼片廣告。
周迅撕心裂肺的嚎叫,黃渤歇斯底里的咆哮。
兩個人在大雨滂沱中,像是著了魔一樣,沒有一點人的樣子。
而更牛的是,在《怒海》終于重見天日之際,新物料中明晃晃得寫著幾個大字:
「建議十八歲以下觀眾謹慎選擇觀看。」
沒有分級,哥們自己搞個分級。
這可太「曹保平」了。
11月25日周五,《涉過憤怒的海》終于上映了。
在話題電影《我本是高山》與今年熱度之王張譯的《刀尖》夾縫中,盡管《怒海》晚了一天上映,但成績依然是所向披靡。
上映首日,單日破億,次日7143萬。
到今天《怒海》上映剛剛3天,累計票房2.1億,最終預測也從4.6億左右,飆升到了6.9億直逼7億。
再次證實了這句話——
沒有冷門的檔期,只有冷門的電影。
電影的自我分級并不是噱頭,片中充斥著令人血脈僨張的元素。
輪奸、拔齒、縱火、生食、殺人...從畫面、劇情到具體情節應有盡有。
眾所周知,美國電影分級分為G、PG、PG13、R、NC17級這五種。
其中G、PG、PG13很好理解,G是都可看,PG是含有不適合兒童的部分,PG13是13歲以下需要大人指導,而R級則是只建議17歲以上觀眾觀看。
這部《怒海》我主觀將它分到R級,太猛了。
電影我打滿分,它具有曹保平極致的風格化,同樣兼顧市場需求,無論是風格、敘事、表演都是無可挑剔。
當然了也有一些小瑕疵,但相較于下半年的國產片表現來說,本片應該是最能配得上「犯罪爽片」這四個大字的電影了。
總體就是三個「爽」——
第一個爽,來自于敘事,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部分。
女兒在日本被殺,按照現在「新興導演」的拍攝手法,肯定要把重頭戲放在前面。
比如一開場就讓女兒的尸體登場,接著日本警方調查,最后父親從中國趕來,故事展開。
這種方式就是以「奇觀為先」的商業片典型手法,先用一具尸體讓觀眾嚇一跳,告訴你咱這是犯罪片。
可問題是,在這種客觀視角下,觀眾只是以圍觀的態度,并不會將情緒帶入其中,這也是現在很多犯罪片根本「爽」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開場太套路了。
但曹保平選擇了更難,也是更有效的方式。
以父親「老金」(黃渤飾)的日常視角為切入點,讓觀眾被帶入父親的視角,跟隨著他來到日本,調查、追逐、最后得知女兒「小娜」的死訊,蔓延憤怒。
當觀眾陷入曹保平的「主觀陷阱」時,就會和父親感同身受。
「女兒是怎麼死的」「她死前遭受了什麼折磨」「殺她的到底是誰」
這些問題就會牽引著觀眾繼續看下去。
開頭立住了,整個電影才能立住了。
話再說回來,第二爽是人設。
看完電影,很多人用「癲」來形容本片,劇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兩個瘋子和兩個變態的故事。
女兒死亡,老金發了瘋一樣想要找到兇手,大鬧日本,而另一頭,最大的嫌疑人「李苗苗」,也就是小娜的男友,偷摸摸回到了中國。
李苗苗是天生壞種,同理心嚴重缺失,以損害他人為樂。
7歲拔奶奶的氧氣管,9歲害的妹妹下肢癱瘓,剛回到中國就送給了妹妹一個「硫酸禮物」。
而造成這種人格的原因,一半來自于父親的缺位,另一半來自母親「景嵐」(周迅飾)的溺愛。
老金跟著李苗苗回國,順藤摸瓜找到了景嵐。
景嵐明知道兒子涉嫌殺人,但還是要保護兒子,不惜和老金硬碰硬,純純的瘋媽。
她形容自己是一匹「母狼」,為了兒子可以咬死任何人,而老金則是為了女兒復仇的「瘋狗」,為了報仇他也能無視法律。
沒有專業的推理與尋人技巧,老金只是重復幾個簡單的動作——
尾隨、入室、用拳頭逼問。
景嵐為了保護兒子,把老金鎖在地下室,老金發了瘋一樣引火燃燒,銀幕里火光漫天,像是進行一場邪教儀式。
而藏在房間里的李苗苗對他并不在意,甚至在逃亡過程中還要去撒撒野。
瘋了,都瘋了。
整個電影的人物邏輯都是直線型的,在彼此的制衡之間只用蠻力沖破,露出鮮紅的血肉,還要朝人臉上揮灑鮮血。
機場追逐是我最愛的一場戲。
景嵐私下安排兒子出國,恰巧被警察押送的老金看到,三個人一人一輛車在高架橋上追逐。
黑云壓城、空氣獵獵作響,三輛車在陰雨中追趕,突然下起了「魚」。
對,就是魚。
龍卷氣旋帶起了海中的大量魚類,它們飛起又被摔下,砸在擋風玻璃上發出一聲聲悶響,泛起陣陣血花。
而人們面容猙獰可怖,在血與雨中穿梭,碰撞...
明明是現實主義,這場戲卻拍出了超現實才有的戲劇張力。
不夸張的說,它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臨場感,仿佛在觀看一場詭異的行為藝術,是大銀幕才能賦予觀眾的深刻體驗。
我情愿掏錢再看一遍這場戲。
最后,超現實發揮到了極致。
老金、景嵐、李苗苗相撞在了一起,老金本想質問景嵐,卻意外發現了李苗苗。
大仇得報,他欣喜若狂,在雨中放肆狂笑,而景嵐看到這一切后只能哀嚎,祈愿老金能放過兒子。
可誰又能阻擋一個憤怒的父親呢?
電影拋開了一切「制度」帶來的桎梏,任由老金的復仇怒火熊熊燃燒,所有人都肆無忌憚暴露出原始本性,再加上巧妙的劇本設計——
爽,簡直爽炸了。
再說第三個爽,人性。
電影的情節很爆裂,但真正兇猛的,其實藏在劇本的更深處。
曹保平說,他并不想拍一部單純的復仇爽片,他想觸及的是更復雜的人性問題。
電影中,曾有很多角色都問過老金一個問題,你到底愛不愛你的女兒?
在電影的開頭中,其實很早就為老金的人設打了一個底。
他捕撈的海域并不是合法區域,但面對海警的阻撓,老金寧愿肉身相搏,也不會遵循制度。
他本來就是個不擇手段的人。
而在為女兒報仇的過程中,他曾多次做出「復仇大于女兒」的選擇。
為了報仇,他能直接把女兒被侵害的隱私視訊給別人看。
女兒的葬禮上,在選擇陪女兒走完最后一段路和報仇之間,他也選擇了后者。
女兒被殺,他說,這對于他來說是個笑話.
說白了,與其說是為女兒報仇,老金的憤怒更多的來自于彌補自己的缺口。
而這個缺口,叫做父權。
(以下涉及劇透,不建議沒看過電影的人看)
.
.
.
原來,雖然李苗苗罪惡滔天,但女兒小娜并不是李苗苗殺死的,而是死于自盡。
這17刀都是自己捅自己。
在老金的口中,女兒是個十分「皮實」的孩子,非常聽話。
小時候發燒他在女兒臉上遮了一塊涼毛巾,女兒差點憋死也沒有拿下來毛巾。
但在小娜的回憶中,那塊毛巾不是不想拿,而是父親不讓她動。
那塊毛巾叫做壓迫。
小時候,小娜的母親被父親罵走了,貓也被父親趕走了,他出海動輒出去十幾天,小娜只能蜷縮在衣柜里,畫著小太陽,靜靜等待著他回來。
小娜從來沒有體會到雙向的愛。
在她的記憶中,所有人都在否認她存在的價值,以至于連她自己都不愿意與自己相處,最后衍生出了強烈的依賴型人格。
這一點,倒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非常相像。
同樣是被嫌棄的一生,小娜和松子都對愛情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別人的一點好,她能付出全部,以至于遇到李苗苗后,強大的PUA能力馬上讓李苗苗忘記了自我,全身心燃燒給了他。
最后,小娜為了討好李苗苗的朋友,被他的三個朋友輪奸還拍下了視訊,李苗苗心生嫌棄,而小娜只能通過傷害自己自證,死在了童年的衣柜里。
原來,殺掉小娜的人就是老金自己。
他的憤怒,其實是自責的心理補償。
最后,他放過了李苗苗,選擇流放自己。
我這才明白,片名中「涉過憤怒的海」的人到底是誰。
從來不是老金,而是李苗苗自己。
童年的傷害不是一場苦難,而是一生的潮濕,小娜將刀尖指向自己,遙望著父親的尸體,滑過這片憤怒的海。
當然,「壞人」并沒有被老金血刃,反而老金才是兇手,這種反[高·潮]的設計,讓不少人大為肝火,《怒海》也因此遭受了兩極分化的口碑。
但不得不承認,曹保平的風格確實大膽,喜歡這口的人也確實能夠爽到。
就比如我。
在文本之余,曹保平的個人風格同樣精彩。
蒼茫的場景設計、夸張的鏡頭畸變、微妙的運動視角,臨場感十足,即使全程坐在電影院,看完后竟然有種酣暢淋漓的運動感。
另外還有黃渤持刀入室的長鏡頭、葬禮與KTV的蒙太奇、李苗苗父親崩潰時的蜻蜓隱喻……
電影里很多鏡頭都有可道之處。
小娜的日式青春疼痛故事線和老金的嗜血復仇風格也起到了緩急有序、相得益彰的效果,漫展上對成龍的致敬完成度也很高,完全配得上拉片享受。
缺點確實有,但可以夸的地方太多了。
總之,盡管《怒海》口碑兩極分化,但我依然認為這片好到爆棚,絕對算得上年度十佳。
中國電影有曹保平真好。
——全文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