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微波爐加熱后的飯菜,為啥那麼難吃?為此我專門去查了很多資料,慢慢地也想明白另一件事——
當年幾乎是家家必備的微波爐,變成如今這種銷量慘淡的模樣,也許是「命中注定」。
微波爐內部有兩個關鍵裝置:磁控管和攪拌器。磁控管用來發射微波,攪拌器旋轉后,把發射出來的微波均勻擴散到整個腔室里。
什麼是微波?你可以把它簡單地理解為:一種高頻率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有兩個特點:
①可以穿透5cm厚的食物;
②穿透后,可以引起引起水分子的共振。
于是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就從上面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中出現了:
磁控管產生微波,攪拌器把微波擴散到整個腔室里。遇到腔室里的食物后,微波會穿透食物,到達食物內部距離表面5cm的地方,引起這個地方的水分子共振。
水分子快速運動,不同水分子之間相互摩擦,就會產生熱量——微波爐,就是這樣把食物加熱的。
回到我們原本的問題:微波爐加熱食物,為什麼會那麼難吃?
答案離不開它的原理——
1.我們人類的烹飪方式,基本上都是由外而內進行加熱的。而微波爐,卻是由內而外。調料、食材都沒變,烹飪方式變了,味道就一定會改變。
2.微波爐加熱的關鍵是食物中原有的水分子共振,這無疑會加速食物中水分子的流失。
因此微波爐加熱后的食物,一定會變干、變咸、變辣。除了味道以外,微波爐加熱過程中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安全!這里的安全性,可以分成三大類:
1.不能接觸微波的物品被放進了微波爐,比如金屬——包括金屬餐具、錫紙等等。
2.帶殼的東西,比如雞蛋、盒裝牛奶等。因為微波爐加熱是由內而外的,內部受熱后會快速膨脹,外殼卻還沒有發生形變,就會把外殼擠爆。
3.形變速度較慢的東西,比如塑料。微波爐加熱的速度很快,有些餐具無法承受這種高溫,就會融化或開裂(所以會有微波爐專用餐具)。
但同樣的餐具,放進同樣溫度的蒸鍋里,就不會壞。說了這麼多,微波爐到底還能繼續使用嗎?答案是可以,但應用范圍會相對小一些。
目前來看,微波爐的正確使用方法有三種:
1.加熱湯、粥、奶等湯之類食物,這類食物里面含有較多水分,因此加熱后味道發生的改變較小。
2.加熱花生、核桃等干果類食物,這類食物里面所含水分較少,而且水分越少越好吃。經微波爐加熱后,食物會更美味。
3.加熱普通菜品、面食的時候,最好放進帶蓋子的容器里(容器的材質要符合放進微波爐的需求,蓋子表面要有透氣孔),同時在容器里灑上少量水分。
選購微波爐,可以關注下面四點:
①功能,一定一定要選光波爐。光波爐除了能夠發射微波以外,還能發射光波,相當于一個小型的電烤箱。功率比較小,不能用于烹飪,但是可以用于食物的再加熱。
如果不是特別著急的時候(比微波慢兩三分鐘),可以用光波模式加熱普通菜品和面食。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原有的味道,使用頻率會更高。
②面板,當然現在多數微波爐上都有很多按鍵。但不要太關注它,真正買回家以后,絕大多數按鍵都是被閑置的。
但也別太復古,老式旋鈕操作就稍顯復雜了。按鍵少一點、大一點,老人使用也知道按下一個鍵就能熱菜——這樣就足夠了。
③容量,不建議選太大的,最多不要超過20L。剩飯剩菜,首先不會剩很多;其次多數情況都是熱給自己家人吃,不用考慮來客人的問題。
20L足夠滿足四五口人的加熱需求,二三十升的大容量看著挺漂亮,但其實根本塞不滿——你也根本找不到能塞滿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