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家有學齡兒童都繞不開學區房這個話題,選擇離學校近的房子,可以帶來更好的教育資源,哪怕是老破小,仍很搶手。
老房子的「痛」大多源于戶型,它們大多數采光差,空間結構不能做改動,很多人買下后想說住上幾年就賣掉,就不打算裝修,湊合住著,但有些人可不這麼認為,就算再小的空間也是家。來自北京的一對夫妻,為孩子上學同樣買下這套34平方公尺的蝸居,重裝后輕松住3代人,真不愧是「神仙級」改造,好看、實用。
七巧天工設計
老破小對生活造成的困擾,主要原因都來自原始戶型格局。這套房齡超30多年的34㎡塔樓,廚衛狹小昏暗,一室一廳且只有一間臥室,哪能滿足一家人居住,好在女主人還有一套房,這套房子光是買來小孩讀書的,平時就是母親帶小孩讀書,每星期3和5,女主人都會來,這就要滿足三代人的居住需求了。
重新改造得按照現在的生活習慣重塑空間,采用【樹屋木盒】、【去客廳設計】,【陽台多功能化】,實現了三代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下面一起去看實景。
進門從入戶玄關一直延伸至陽台,右手邊做了一整面儲物墻,這特別實用。蝸居最怕的就是收納空間不夠,如今這一排儲物墻既滿足了玄關的收納,又能充當書架,讀書這幾年,自然有許多書籍要收納。
衛生間不能做任何改造,還在原來的位置。只不過為了節省空間,沒有用傳統的門,而是用簾子,在儲物墻進衛生間的側面,還做了兩個窄柜,不是浪費的見光板,這太實用了,小小的生活物品都能收納。
衛生間內部雖小,可功能齊全,并依據生活動線來規劃。在這里洗完澡后就可以把臟衣放進洗衣機,接著烘干,第二天洗澡還能接著穿。
至于整體色調,采用墻地統一色系,看著更是整潔大方。
進門的左手邊便餐廚區,原本的封閉式廚房成為了開放式空間。并且連著櫥柜定制了弧形餐桌,平時就奶奶和小孩使用,完全夠用,即便每周來兩次的媽媽,坐在這里用餐也不顯擠。
細節方面:定制的餐桌邊緣采用了弧形設計,確保身體被撞產生的疼痛感。而且打開后的空間,將餐桌餐椅放在這里,也能為玄關提供換鞋凳功能,方便奶奶買菜回家放物的緩沖台面。
至于廚房,更是依照老人習慣來設計。除了高低差的操作台,還有在吊柜下留了光源,補充原本廚房采光差的問題。
別看這個小小的空間,地柜、吊柜樣樣齊全,收納很充足,還有可以移動的小推車,收納一些菜也著實方便。
改造真的讓原本的老破小重新煥發生機。
它在蝸居的正中央,把原來的非承重墻去掉后,打造成集了書桌、衣柜以及兒童房功能,甚至還給冰箱找到最合適的位置。
在上方的休息區,還預留了幾個幾何形狀的洞,一來給樹屋內部增加采光及通風,二來也能改善整間蝸居的空氣流通問題。
這個休息區長度近2米,與標準的床相差無幾,就算小孩長得夠快,也能夠他休息,只不過每天要上樓,但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里現在是老人房了,原來的沙發位置擺放了單人床,地面還鋪了地毯,更加方便老人的走走安全。
整個空間以簡潔明亮為主基調,沒有裝電視,但在樹屋床前預裝了投影幕布,滿足兒童布置的作業以及偶爾的觀影需求。
原本的晾曬區,現在成為了多功能空間。采用地台抬高設計,下面可以儲物,上面再定制床墊鋪在上方,就成為女主人每周來時的睡覺區域。地台的兩側,一邊矮柜,做床頭柜用,另外一邊充滿寫字台,也為孩子提供了第二處寫作業的空間。
與現在的裝修相比,真的是煥然一新,還真是這樣,好的裝修會給生活帶來變化,它不僅僅是空間上的改變,更是對生活的重塑。如今的蝸居搖身成為簡潔大方又實用的美居室,生活仿佛有了全新視角和打開方式,這實在是幸福。
喜歡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不僅好看,收納也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