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越小越好?并不是!其實很多購房者都想錯了,快看看
「房屋公攤」一直都是很多購房者比較在意的一個問題。
我們國家對房屋公攤率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要求,大家在買房的時候也會發現有的小區房屋公攤率在10%左右,而有的小區房屋公攤率竟然達到了30%。
在現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很多一二線的大城市每平方公尺的房子都需要幾萬塊,如果公攤面積太大的話,感覺一下子就白花了好幾十萬。
關于公攤面積,很多人都覺得越小就越好,但其實這種想法并不正確。
很多購房者對于公攤面積都有一些誤解,大家一起來了解情況吧。
【公攤面積并不是越小越好】
很多朋友之所以認為公攤面積越小越好,就是因為在大家的固有印象當中,覺得公攤面積就不在于我們的使用范圍之內,公攤面積太大的話,自己家里的面積就小了,而且還需要繳納更多的物業費,覺得很不合適。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公攤面積并不是越小越好。
如果公攤面積太小的話,那麼居住舒適度也會比較低。
比如:
一些老舊小區,公攤面積特別小,甚至有的小區根本就沒有公攤面積。
但這種小區大多數都是沒有電梯的,然后上下樓不太方便,而且小區內部沒有相應的健身器材,沒有休閑區域綠化,也很少這樣的小區,雖然公攤小,但居住的舒適度并不佳。
反正一些新建的住宅樓,公攤面積雖然會大一些,但相對來說舒適度也會更高一些。
一些新建的住宅樓內部的綠化設施都會更好,會有相應的健身器材和小朋友的游樂場,平時休息和放松都更加的方便,小區的物業人員也有嚴格的篩選和管理制度,服務也會更好,住著也會更舒服一點。
所以說公攤面積并不是越小就越好,有的時候公攤面積太小的話,反而會影響到居住舒適度。
大家不要過分的關注公攤面積的大小,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小區內部的相關配套設施和物業服務等問題。
【公攤面積要足夠精確】
大家在買房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公攤面積的精確度。
在簽訂購房合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合同上面所標記出來的公攤面積大小,公攤面積最好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比如說在正常情況下,大家買房的公攤面積是21.6平方公尺,開發商在購房合同上面所寫的公攤面積卻是22平方公尺。
看起來就只是多了0.4平方公尺而已,大家可能并不在意,但大家想一想一戶人家差了0.4平方公尺,那麼一整個小區算下來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一些開發商存在著「吃公攤」的情況。
看起來就只是相差了零點幾平方公尺而已,但一整個小區加下來公攤面積就相差出來很多了,這樣開發商就能獲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簽訂購房合同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這個問題。
【盡力爭取公攤面積所產生的收益】
按道理來說, 公攤面積也都是各位業主自己花錢買來的,而且我們每個月也需要繳納公攤面積的物業費、衛生費、以及相關的維護費用,所以說公攤面積所帶來的一些收益也應該是歸全體業主所有的。
可能很多業主對于公攤面積所產生的收益并不知情,而有的物業就會在業主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這些收益放進自己的腰包。
公攤面積所產生的相關收益是屬于全體業主的權益,因此大家也可以把這些利益爭取到自己的手中。
比如說電梯間以及1樓大廳,這些公攤區域上所張貼的廣告就會產生一些收益 ;
在正常公攤面積上面的停車費,也是一筆收益。
這些收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也是歸于全體業主的,就算是這些錢沒有直接交給業主,也應該用來服務業主,而不能夠直接進入物業的腰包當中,所以大家也要注意一下。
寫在最后:
有關于房屋公攤有很多需要我們注意的事情,大家在簽訂購房合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下房屋公攤面積的準確率,同時也需要注意一下公攤面積的大小和公攤區域當中所產生的收益。
【圖片若有侵權,麻煩私信刪稿】